开栏语:
在武陵深处,乌江之畔,铜仁的匠人们以手为笔,以岁月为墨,书写着未被机器时代湮没的传奇。
这里,非遗不是陈列馆的标本,而是苗绣银饰里跳动的图腾、傩戏面具上凝固的史诗、玉屏箫笛中流淌的山魂。一根竹篾编出千年智慧,一柄刻刀雕镂民族记忆,那些藏在指尖的绝技,是比文字更古老的密码。
我们开启《黔东匠人》栏目,不只为记录濒危的手艺,更想探寻:当傩舞撞见现代旋律,当土法扎染浸入当代美学,这些文明基因如何在新语境里重生?匠人之“绝”,在于以有形之物承无形之道——那是黔东山水赋予的灵性,是世代相传的敬畏,更是对“慢创造”的固执坚守。在此,邀您触摸手温尚存的文明脉络。
海报制作/吴采丽
展开剩余88%叮叮当当……7月26日,在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街上,一家名为“火连纯银”的银饰店铺里,76岁的龙根主老人正专注地敲打着一块银锭。他也是松桃最有名的传统手工苗族银饰制作工艺传承人。
小小门店里,手镯、前叉、项圈、凤冠、哑铃、八宝、耳环等各种银饰琳琅满目,各类荣誉证书也是满满当当。龙根主用五十余年的光阴,将苗族银饰这门古老技艺打磨得熠熠生辉,也用自己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。
龙根主拿出各类荣誉证书一一向记者介绍来由。吴采丽 摄
从火连寨走出的银匠传人
“这个凤冠上的牡丹纹样,要先用银丝搓成花蕊,再把薄银片剪成花瓣,一片片焊接上去。”龙根主边说边做,布满老茧的手指灵活地摆弄着细如发丝的银线。这样一件精美的凤冠,他要花费数月时间才能完成。
龙根主出生于松桃苗族自治县世昌乡(如今的世昌街道)火连寨的一个银匠世家,祖辈都是远近闻名的银匠师傅。
龙根主展示他制作的苗族银饰工艺品。吴采丽 摄
在这个苗族聚居的偏远山村,银饰不仅是装饰品,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和家族财富的象征。十八岁那年,龙根主正式艺成出师,开始了他的银匠生涯。
“那时候,苗家人有个习俗,会把家中财产换成白花花的银子,投炉造丝,錾刻成衣。”龙根主回忆道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银饰是苗族家庭最重要的财产之一,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它。龙根主从父辈那里不仅学会了精湛的技艺,更继承了苗家人对银饰的特殊情感。
龙根主展示他制作的苗族银饰工艺品。吴采丽 摄
“火连纯银”的诚信招牌
龙根主的店铺,一个长长的展柜占据了店内近三分之二的空间,里面整齐摆放着手镯、前叉、项圈、凤冠、哑铃、八宝、耳环等各种银饰。每一件作品都闪耀着内敛的光芒,诉说着匠人的用心。
在制作工艺上,龙根主始终坚持全手工打造。从银锭到成品,要经过熔化、锻打、拉丝、缠丝、剪丝、焊接、打磨等几十道工序,仅工具就有近40种。制作一件简单的银手镯需要五六个小时,而精美的凤冠则要耗费数月的时间,由数百个薄银片和细银丝衔接而成。
“他们因为信任我才在这里买银饰,我当然要更用心给他们做饰品。”龙根主说。令他自豪的是,尽管现在有不少客户通过电话或网络远程订购,先把钱打到他的账户,他再给对方寄过去,但至今没有一个客户退货。
龙根主制作的苗族银饰工艺品。吴采丽 摄
为了区别其他银饰,打造自己的纯银品牌,龙根主特意打造了一枚“火连纯银”印章,每一件银饰都印上这个标记。他为自己立下了两条铁律:一是坚持用纯银打造,决不掺加杂银;二是认真对待每件作品,每个细节都精心雕琢。这种对材质的苛刻要求,让“火连纯银”在当地赢得了极佳的口碑。
“做一个花的图案,要用两根或多根银丝像搓麻绳一样搓在一起,再把五根、七根排好,用牛胶刷过后把编好的图案进行焊接。”龙根主说,这样复杂的工序很伤眼睛,现在他只有戴着老花镜才能完成精细的加工。
龙根主正在打造制作银手镯。吴采丽 摄
荣誉背后的匠心人生
“看,这些都是我获得的各种奖项……”龙根主拿出珍藏的荣誉证书。
“铜仁名匠最佳创意”“文化传承人”、高级工艺美术师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……这些荣誉是对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匠心的最好肯定。
“苗族人银饰以大为美,以重为美,以多为美。”在龙根主看来,手镯、前叉、项圈、凤冠、哑铃、八宝等,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,苗族银饰不仅是装饰品,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店铺里,泛黄的老照片铺满台面,每一张都有一个身着苗族服饰的男子专注地锻造着手中的银饰——那是他早期从事银饰制作时留下的影像。这些照片记录了他从青年到老年的银匠生涯,也见证了苗族银饰工艺的变迁。
龙根主修复苗族银饰。吴采丽 摄
“年近花甲心不老,大半辈子从不后悔。”尽管已年过七旬,龙根主依然每天坐在那张木凳上,手持小锤,专注地敲打着银饰。他的神情中,满是在手工艺生涯里得到的幸福感和满足感。他说,“这不仅是一门技术,还是苗族的文化,希望能一直传承下去。”
在机器取代人手的时代,龙根主依然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,一锤一錾地打造着每一件银饰。这种坚守不仅是对技艺的传承,更是对苗族文化的守护,是对“工匠精神”最生动的诠释。
幸运的是,龙根主的小儿子龙毅最终选择继承父业。儿子龙毅主攻数字化设计,儿媳将钻研电商运营,家庭工坊逐步实现“前店后厂+直播带货”新模式,年销售额逐步提高。
龙根主打造的印有“火连纯银”商标的银饰。吴采丽 摄
十多年前,松桃自治县修建文化产业一条街,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,龙根主得以以2年时间免费租用一间门面,将店铺从村里搬到县城,生意也越做越红火。不仅接到了松桃自治县成立60周年县庆银饰礼品定制单,还几乎承包了县内婚嫁的银饰订单,还有重庆秀山、湖南花垣各地的订单。这一变化让小儿子看到了传统银饰的新前景,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银技艺。
暮色中,“火连纯银”的招牌亮起温暖的灯光,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穿透夜色……从火连寨的乡村银匠到松桃苗族银制行业的佼佼者,龙根主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,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。在他手中,冰冷的白银被赋予了生命与灵魂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。
视频制作/吴采丽
【记者手记】
银光里的坚守
在“火连纯银”店铺里度过的这个下午,我仿佛穿越了时光。龙根主老人布满老茧的双手在银锭上翻飞时,那些细密的皱纹里似乎镌刻着半个世纪的匠人故事。
最打动我的不是满墙的荣誉证书,而是老人检验银料时专注的眼神。他用祖传的土法将银料烧得雪白,那份执着让人动容。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,还有人愿意为一件银饰耗费数月光阴,这本身就是一种震撼。
与老人交谈时,他总是不自觉地抚摸那枚“火连纯银”的印章。这个小小的标记,承载着一个匠人对诚信的坚守。当听说几十年来从未有顾客退货时,我突然明白:匠人精神不仅是技艺的传承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。
传统手艺的传承,需要像龙根主这样的坚守者,也需要更多年轻人的接力。离开时,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仍在耳边回响,那是传统工艺最动人的生命律动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采丽
一审 阙成岱
二审 杨聪
三审 朱邪
发布于:贵州省最专业股票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