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外媒《亚洲防务安全》透露,北约在挪威海展开了一场紧张激烈的“海底追捕”,这是冷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反潜行动,动用了海空力量。行动的目标是疑似俄罗斯“亚森”级核潜艇,原因在于这艘潜艇竟然悄悄跟踪美国海军“杰拉尔德·R·福特”号航母好几天。
故事得从八月中旬说起,那会儿,美国的“福特”号航母战斗群正照计划踏入挪威海,准备参加北约组织的多国联合演习。可偏偏在演习之前,情报传来,俄罗斯北方舰队的三艘“亚森”级核潜艇——“北德文斯克”号、“阿尔汉格尔斯克”号以及“喀山”号,突然从科拉半岛的扎帕德纳亚利察基地消失得无影无踪。本以为平时潜伏在那的潜艇会偷偷摸摸,谁也没想到,竟然其中一艘像幽灵一样悄悄潜入了福特号航母战斗群的防御圈,开始了长达多天的“贴身监视”。
一直到8月24日,北约的声呐系统才终于探测到一点点可疑的信号,这才引起了重视。紧接着,北约迅速调动英国、挪威、冰岛的反潜力量,展开了全面追查。有人从公开渠道了解到,英国皇家空军的一架P-8“波塞冬”巡逻机,从洛西茅斯基地起飞,那次飞行路线异常,甚至关掉了应答器,明显是在掩盖行踪。
这会儿,北约甚至拿出了冷战时的“敲锤”战术——密集投放声呐浮标,发出主动声呐信号,搞得海底噪音震天响,逼得潜艇要么跑出来,要么藏不住响声。
一边,‘福特’号航母战斗群也紧绷神经,护航的驱逐舰、护卫舰立刻架起反潜防线,把挪威海的入口封住,防止潜艇溜进去。美国‘阿利·伯克’级驱逐舰和英国‘机敏’级核潜艇还搭成网络,用拖曳声呐阵列在海底巡查。
据外媒报道,从8月24日到27日,也就不到48小时的时间里,北约一共动员了27次高强度反潜行动,平均下来差不多每天要动几次,接近10次,创下了冷战以来的最高纪录。不过,最终的情况是,北约虽然暂时把俄罗斯核潜艇赶走,让它远离了“福特”号的威胁范围,但是否真的锁定了目标,还是没有靠谱的确认下来。
北约之所以在短短三天内密集进行了27次查找行动,显然是因为俄罗斯“亚森”级核潜艇的实力非常强大。一直以来,西方都称它为“水下战列舰”——配备了“锆石”高超音速导弹,射程超过1000公里,即便是“福特”号航母编队的“宙斯盾”防御系统,也未必能百分百挡得住。
更吓人的是,它的静音性能特别厉害,利用泵喷推进器和消音瓦,在深海里能偷偷摸摸地“藏身”,北约的声呐系统几乎难以发现它的踪迹。
这次事情里,俄潜艇很可能借助了挪威海那特有的地形:夏天冰层融化后形成的冷水团,反射声波让声呐的侦测范围缩短了百分之五十;再加上北大西洋暖流和极地寒流交汇产生的漩涡,进一步扰乱了北约的反潜防御。
有消息传出来,这艘潜艇可能跟着“福特”号跑了好几天都没被巡到,期间或许偷偷收集了航母的声纹、雷达信号,甚至航行的套路。要是这些情报落到俄罗斯手里,不光能帮他们提升对航母的追踪本事,还能成为宣传的好话题。
更让人担心的是,要是冲突中潜艇发射了导弹,“福特”号一旦出了问题,北约的海上霸主地位就会受到冲击。这种潜在的战略隐患,促使北约不得不拼尽全力,不管花费多少资源,也要确保航母的安全。
深入来看,这次反潜行动还揭示了北极地区军事竞争的根本问题。过去冰雪遮盖的“无人区”,如今因为气候变暖和资源争夺,变成了全球军事角逐的新战场。北极资源丰富,有大量的石油、天然气,还有像连接亚洲和欧洲的“北方航道”这样的新贸易路线。
对俄罗斯而言,北极就像命根子一样重要,北方舰队都驻扎在摩尔曼斯克,主要依靠“亚森”级潜艇守护自己的弹道导弹潜艇和北部海岸线。而北约这边呢,把北极看成是通往大西洋的重要咽喉,“GIUK缺口”——也就是格陵兰、冰岛和英国之间的那个海域——可是确保欧洲安全的关键要道。
要说北约那些先进的技术,比如美国“弗吉尼亚”级潜艇、P-8A的声呐系统啥的,跟“亚森”级核潜艇比起来,还差点意思。北极那水域环境复杂极了——冰层厚厚的,洋流乱七八糟,还常常干扰声音信号,让俄潜艇能像在自己家门口一样灵活自如。反观北约,出动了27次反潜飞行,费了不少功夫,可最后也只能说是“暂时被压制”罢了。
总体看,这次挪威海的“海底追杀”行动,表面上是北约对俄潜艇的紧急应对,但实际上反映的是北极地区的地缘角力和水下力量的较量。北约虽然动用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反潜行动,暂时把对手逼走,但也暴露出自己反潜体系在水文环境复杂多变时的短板。同时,也证明了俄“亚森”级核潜艇那“水下战列舰”的威慑力——静音隐身搭配高超音速导弹的组合,让北约的航母防线难以应对,确实是一项不容小觑的实力。
最专业股票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