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4月23日,上海剧艺中心。
一场内部朗诵的排练还未开始,剧场大厅已经变得异常安静。站在台上的,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。他西装笔挺,手中握着诗集,挺拔的身形和沉稳的气质,给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。待他开口,低沉而浑厚的声音响起:“我愿是激流……”字正腔圆、情感充沛。
这正是83岁高龄的达式常,在生日前夕献上的一场朗诵表演。现场许多年轻演员听得眼眶湿润——并不是因为诗句的动人,而是被眼前这位老人深深震撼。
六十多年,他在舞台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辉。
1940年10月,达式常出生在上海,那个冬天异常寒冷。家境贫困,父母亲靠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家中生计。年幼的他是家中的最小孩子,父亲在码头的账房工作,收入勉强维持着日常。两岁时,父亲失业,家庭陷入了困境。为了养活孩子,母亲不得不做洗衣活,常常一天要干七八份杂工。
展开剩余82%就在这样的艰难岁月里,达式常坚持了下来。他从不调皮捣蛋,性格也很坚韧,唯一的兴趣便是读书、看书、听广播。小学时得到资助顺利完成学业,初中成绩优秀,考入了当时知名的格致中学。身材高挑、温文尔雅,又聪慧懂事,校园内的他极为引人注目。
在中学时期,他首次参演话剧,扮演苏联英雄“舒拉”,站上了舞台。虽然紧张得手都在抖,但他最终以不凡的表现获得了满堂喝彩,那一刻,他的命运悄然改变。
1959年,悄悄瞒着家人报考上海电影专科学校,幸运地被录取。母亲收到通知书时沉默许久,最后点头答应:“既然选了,就坚持下去。”于是,家中最小的孩子成为了家族第一个进入电影圈的人。
在电影专科学校,他遇见了改变一生的女孩——王文皓。她并非美艳动人,而是安静且专注,总喜欢坐在阅览室的窗边读书。两人因一本重复借阅的专业书展开了对话,渐渐成为了朋友。
王文皓出身贫寒,早年失去父母,哥哥一手抚养她读书。她身上没有丝毫娇气,反而更加懂得生活的艰辛。两人从书籍聊到电影,从表演谈到人生,逐渐成了校园里的“文艺情侣”。
然而,命运再一次给他们带来了考验。王文皓因病不得不休学,面对艰难的境地,她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。达式常则决定照顾她,“那就住到我亲戚家,我来照顾你。” 在那段时间里,他每日为她煮粥送药,逗她笑,鼓励她度过最困难的日子。虽然她一度想分手,但他坚持道:“你不是我的负担,是我的心事。” 就这样,他们走过了人生的第一个坎。
1962年,达式常毕业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。王文皓紧接着毕业,分配到上海美术电影厂。两人迅速结婚,但婚礼却没有,戒指也没有,只有一间6.8平米的小屋和两碗热腾腾的挂面。第一顿新婚饭,他亲自煮的。
没有浪漫,但却是最温暖的实在。
次年,达式常主演的《年轻的一代》上映,他饰演的林育生一角迅速走红。观众喜爱他的容貌,更为他英气十足、正气凛然的气质所折服。粉丝信件纷至沓来,大多是表白,他将所有信件都交给妻子。她看着这些信件,淡然一笑:“这些人只能爱你的外表,而你是我的。”
1966年,风云突变。由于出身问题,达式常被下放,尽管妻子王文皓本可以留在上海工作,却选择了陪伴丈夫一起下乡改造。风吹日晒,艰苦的环境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。她瘦得几乎不到90斤,而他手上的老茧越来越厚。1970年,他们的女儿出生。没有医生,条件艰苦,母女俩几乎未能挺过难关。但这对坚韧的夫妻,携手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八年。
1973年,达式常重返上海电影厂,接连出演《春苗》《难忘的战斗》《燕归来》等电影,成为了全国观众心目中的“国民男神”。1980年,凭借《燕归来》他荣获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,广为人知。
尽管声名显赫,但他依旧保持着低调的生活。住着简单的两居室,衣服从不讲究品牌,外出也不依赖专车,而是搭乘公交或地铁,偶尔打个车。有人问他为何从不买车,他苦笑道:“曾经的两次车祸给我留下了阴影,不再开车,也不打算买车。速度,可能毁了我,也可能毁了别人。”
在演艺圈的复杂人际关系中,达式常依然保持着一生只爱一人的誓言——王文皓。从未有过绯闻,拍亲热戏时总是先征求妻子意见,出差回来后,会第一时间带上药和花送给她。王文皓始终信任他,甚至在某次一位陌生女孩闯入家门时,他愤怒至极,立马在门口挂上了“非请勿入”的标牌。
他们的感情经受住了风雨,愈发坚定。
如今,达式常已84岁。尽管头发斑白,步伐变缓,但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,不拍无意义的烂片,也不参与综艺节目。偶尔,他会参与配音或舞台朗诵,依旧保持着与年轻人不一样的独特气质。
他坐地铁、走楼梯,自己背包、提剧本,年轻人见到他都会本能地放慢脚步,这不是因为他年老,而是因为由衷的尊敬。他不是被名利推上来的演员,而是凭借作品获得尊敬的艺术家。
他没有豪宅,也不曾在娱乐圈中大肆炫耀,但他用一生诠释了“演员”二字的真正含义。他的一生,不是名利的追逐,而是对艺术和忠诚爱情的坚持。
达式常,他是那个在话剧舞台上站得笔直的少年,也是这个时代最值得尊敬的老人。
发布于:山东省最专业股票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